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测评

病的主要参数,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有

867HJcbeopms 2024-04-11

一、多参数监护仪的全部参数有哪些啊

1.多参数监护仪是临床护理中的重要监护设备,该设备可以检测病人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和体温等参数,便于医生诊断和分析病人的病情。

2.心电图(英文electrocardiogram,简写ecg)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p-q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及命名:心室除极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

p波、qrs波、q-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p-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

平均心电轴:

概念: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额面电轴

测定方法:i、iii;目测;代数和

临床意义

-

30°

~

+90°

正常范围

+90°

~+180°

右偏

右心室肥大

左后分支阻滞

-

30°

~

-

90°锭耽赤甘俦仿稠湿椽溅

左偏

左心室肥大

左前分支阻滞

-

90°

~-

180°

极度右偏

心脏循长轴转位

心尖?心底

顺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

左心室肥大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形

偶有切迹

振幅:肢导

<

0.25mv;胸导

<

0.2mv

p-r间期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范围:0.12~0.20s

心动过速时缩短,心动过缓时延长

0.22s

qrs波群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波形和振幅

v3

r/s=1

v1<

1mv

v5、v6

<

2.5mv

avr

<

0.5mv

avl

<

1.2mv

avf

<

2.0mv

q波:振幅<同导联1/4r,时间<0.04s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与主波一致

;振幅:>

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正常范围:0.32-0.44s

u波:t波后0.02~0.04s的振幅很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参考资料心电监护仪715

二、监护仪有几个主要参数

1、一般监护仪有几个参数显示心电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脉搏。

2、心电ECG(心电波、心率HR、心率失常和ST段分析)。

3、血氧饱和度SpO2(血氧饱和度SpO2、脉率PR)。

4、无创血压NIBP(收缩压NS、舒张压ND、平均压NM)。

5、呼吸RESP(呼吸率RR、呼吸波形)。

6、二氧化碳CO2(潮气末二氧化碳EtCO2、呼入气最小二氧化碳InsCO2)。

7、体温TEMP(第一通道温度T1、第二通道温度T2、两个通道的温度差TD)。

扩展资料:

医疗监护仪是一种以测量和控制病人生理参数,并可与已知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超标,可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

监护仪它必须24小时连续监护病人的生理参数,检出变化趋势,指出临危情况,供医生应急处理和进行治疗的依据,使并发症减到最少达到缓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监护仪的用途除测量和监护生理参数外,还包括监视和处理用药及手术前后的状况。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在稳步增长,医疗监护仪也从过去主要用于危重病人的监护,发展到目前普通病房的监护,甚至基层医疗单位和社区医疗单位也提出了应用的需求。

2009年中国医疗监护仪普及率仅为20%,医疗监护仪的普及率是跟一国国民生活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678美元。

从我国过去20年人均GDP的复合增速来看,未来5年内,我国医疗监护仪普及率的年复合增速约为8.01%。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看,随着行业研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高端产品将逐步成为主流。

监护仪与监护诊断仪器不同,它必须24小时连续监护病人的生理参数,检出变化趋势,指出临危情况,供医生应急处理和进行治疗的依据,使并发症减到最少,达到缓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监护仪的用途除测量和监护生理参数外,还包括监视和处理用药及手术前后的状况。

监护仪的标准6参数为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体温。此外可选的参数包含:有创血压、呼吸末二氧化碳、呼吸力学、麻醉气体、心输出量(有创和无创)、脑电双频指数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监护仪

三、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空间、大小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其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

医学界研究表明,疾病是因为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

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疾病,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

现代医学对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包括智能)都进行了测量,其数值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即可以计算出一个均值和95%健康个体的所在范围。习惯上称这个范围为"正常",超出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便是“不正常”,疾病便属于不正常的范围。

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如伤寒可以表现为一定时间内体温和血中“伤寒血凝素”(抗体)的增高。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

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

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缺氧时才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就表现为适应能力的缺陷。

对许多精神病人,特别需要考察其与环境的协调能力。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

因此有人建议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增加一个“无病状态”。所以说疾病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定义。

四、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有

(一)群体特征

流行病学的着眼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注意个体的发病情况。

(二)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三)对比的特征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流行病学中是定量描述和数字分析,关注各种率的计算和计算时“分母”的含义。流行病学强调的是频率。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的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

(五)社会医学的特征

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六)预防为主的特征

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兜雅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